VOC处理

全球森林火灾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60%

  一项研究表明,自2001年以来,全球由森林火灾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激增了60%。相关研究10月17日发表于《科学》。

  这是在全世界内研究森林火灾和非森林火灾差异的首批研究之一,揭示了导致森林火灾增加的关键因素。

  该研究将全球森林分为12组,每组的森林火灾模式都受到相似的环境、人为和气候因素影响。其中,2001至2023年,在横跨欧亚大陆和北美的北方森林,火灾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几乎增加了两倍。

  研究发现,温带森林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正在大幅度的增加——每年增加5亿吨,排放中心已从热带森林向温带地区转移。

  森林火灾碳排放量的增加与有利于火灾的天气增多有关,例如热浪和干旱期间出现的干热天气;同时也与森林覆盖率上升有关,因为这产生了更多的“植被燃料”。而这两种趋势都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的快速变暖有关——其变暖速度是全球平均速度的两倍。

  研究显示,过去20年里,森林火灾的范围和严重程度都在令人担忧地扩大和增加。2001至2023年间,全球森林的碳燃烧率增加了近50%。碳燃烧率是一种基于单位燃烧面积的碳排放量,可作为衡量火灾严重程度的指标。

  来自英国、荷兰、美国、巴西和西班牙的国际科学家团队参与了这项工作。他们警告说,只有解决化石燃料排放等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这类源头问题,才能避免森林火灾进一步扩大。

  论文主要作者、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廷德尔气候变化研究中心的Matthew Jones说:“森林火灾的范围扩大、程度加重,导致全球森林火灾的碳排放量飞速增加。全球火灾地理发生了惊人的变化,这主要缘于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对世界北方森林的影响慢慢的变大。”

  “为保护重要的森林ECO免受野火威胁,我们一定要遏制全球变暖。这也凸显了在实现净零排放方面取得快速进展为何如此重要。”Jones说。

  森林对全球碳储存具备极其重大意义,其生长有助于从大气中清除碳,减缓全球变暖。目前,全球正在实施重新造林和植树造林计划,旨在消除大气中的碳,并抵消航空和某些工业排放的碳。

  这些计划的成功依赖于碳在森林中的永久储存,而野火正对此构成威胁。与20年前相比,温带森林火灾已经增加了5亿吨碳排放量,其长期影响取决于森林的恢复情况。更广泛和严重的森林火灾表明,现在的碳排放与火灾后恢复的碳捕获并不平衡。

  “温带森林火灾排放量飞速增加的趋势是对森林脆弱性日益严重的警告。”Jones说,“在最严重的火灾后,森林的恢复情况很差,所以人们对观察到的火灾严重程度的加深将怎么样影响未来几十年的森林碳储量非常感兴趣。这要求我们重视。”

  值得注意的是,森林火灾所致的碳排放量增加与同期世界热带大草原燃烧量减少形成了鲜明对比。研究之后发现,森林火灾比草原火灾更严重,向大气中释放的有害烟雾量更多,对附近居民和更远的社区构成了重大威胁。

  研究人员表示,这项研究还颠覆了全球每年火灾总面积下降意味着野火影响下降的说法。

  该研究还揭示了哪些策略可以最有效地减少野火并保护森林。“必须根据对森林生产力的主动监测确定森林管理和防火的优先领域,尤其是在温带地区。在有利于火灾的天气里、在有几率存在最大危险的地方管理燃料,是在火灾发生时控制火灾严重程度和影响的关键。”Jones说。(李木子)

  【大国粮策·强农报国】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培养智能育种人才,推动育种技术革命

  近日,深空产业协同创新联盟成立大会暨第一届深空产业论坛在安徽合肥高新区举办,标志着深空探测产业化进程迈出坚实一步。此次活动的举办,也是合肥高新区着力发展未来产业的生动注脚。

  2025年,人工智能究竟将怎么样发展?哪些领域会诞生新的消费场景?我们又可以如何拥抱变化?

  为进一步加大对创新药的支持力度,国家医保局将研究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包括拓宽创新药支付渠道、探索建立丙类药品目录等。

  13日从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获悉,我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以来,该局联合湖北省人民政府开展鄂西北竹山—竹溪地区庙垭超大型铌-稀土矿综合利用技术攻关,成功攻克铌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核心技术,将盘活铌资源92.9万吨,实现庙垭超大型铌-稀土矿床的经济利用。

  捷龙三号运载火箭是一型四级固体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抓总研制,主要是为针对商业航天发射任务而研制,它能兼顾海上和陆上发射。

  国产化“中农科·龙腾”饲料配方工业软件近日在北京发布。饲料研究所研发团队利用长期积累的科研成果,研发出饲料原料加工特性数据库、水产饲料营养数据库和反刍动物饲料营养数据库。

  业内人士提醒,开窗通风换气是最简单且经济的方法,通过增加室外的新鲜空气量,将含有甲醛的空气排到室外,能够迅速降低室内甲醛浓度。

  习指出:“中国格外的重视人工智能发展,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AI和实体经济深层次地融合,培育壮大智能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新动能。随技术不断成熟与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我们国家的人工智能正朝着深层次地融合与创新驱动的方向稳步前进,为全球智能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为发挥投资引领带动作用,将加力推进中央预算内投资,条块结合深入实施数字化转型工程,加快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不只是青年骨干,学术荣誉体系设计了从讲席教授、杰出讲席教授、资深讲席教授到荣誉讲席教授的荣誉晋升和激励机制,让有所成就的科学技术人才不甘于躺在“功劳簿”上。

  发布和定期更新全面、准确、透明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是建立统一、规范碳排放核算体系的重要基础。

  国家癌症中心研究团队通过对全球胃癌流行病学进行系统分析,发现早发性胃癌呈上涨的趋势,年轻人群的患病风险日益增加。这一疾病模式的转变对全球胃癌防控策略提出了新挑战。

  9日,记者从中北大学获悉,该校孙友谊教授团队利用胶体化学体积排斥作用,并结合二维片状纳米材料剥离新方法,实现了石墨烯高效宏量制备。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2024年,气象部门共建成27个国家气候观象台和8个国家大气本底站,实现气候关键区全覆盖;累计建成7.6万余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实现全国乡镇全覆盖,地面站网布局不断优化。

  天津大学教授胡文平、王雨、吴煌与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教授合作撰写的论文《动态超分子扭棱立方体》1月9日在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文章介绍了他们在光电功能的手性阿基米德多面体的构筑上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9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陈春飞携手长江大学教授刘勇胜、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教授斯蒂芬·福利等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医用光谱质谱研究团队发展多培养基方法,研究并获得了肺癌细胞可重复的特征挥发性有机物,有望用于肺癌闻诊新技术开发。

  大模型通常具有高度的通用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已经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等众多领域大放异彩。

  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推动下,该局联合各省地勘单位和矿业企业,于全国范围内展开找矿集中攻坚行动,在四川、新疆、青海、江西、内蒙古等地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锂辉石型、盐湖型、锂云母型锂矿新增资源量均超千万吨,使我国锂矿储量全球占比从6%提升至16.5%,排名从世界第六位跃升至第二位。

  《自然》1月9日发表的一项研究评估了淡水动物群的灭绝风险,涵盖了2.3万多个物种,发现被研究物种中约24%面临灭绝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