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C处理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内涵意蕴与创新发展

  1883年3月14日,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卡尔·马克思在伦敦与世长辞,享年65岁。1883年3月17日,马克思安葬于伦敦城北的海格特公墓,恩格斯等马克思生前的战友、和亲人朋友参加了葬礼。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发表了讲话,高度评价了马克思的伟大一生、科学贡献和崇高品格。在讲话中,恩格斯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新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甚至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马克思始终关注自然科学所有的领域的发展状况,格外的重视科学技术的地位与作用。科技兴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值此马克思逝世纪念日,让我们重温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以此来缅怀这位伟人,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伟大力量。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是历史的产物,其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思想理论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都密切相关。

  (一)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形成的社会背景。马克思生活的时代是大工业生产的时代。19世纪40年代,工业革命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飞跃,这种飞跃不单单是生产技术的变革,而且带来了社会关系的深刻变化。马克思深入研究17、18世纪西方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进程后提出,分工、蒸汽机和机器的应用,是18世纪中叶起“工业用来摇撼世界基础的三个伟大的杠杆”。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促进了劳动对象和劳动手段的变革,提高了生产效率,机器大工厂的生产模式使劳动方式从分散走向集中协作,改变了生产布局和产业体系,形成了工厂制度,劳动组织和行会组织出现,管理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的全部过程服务,科学获得的使命是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而社会对技术的需要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二)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形成的理论背景。技术史、工艺史和自然科学史的相关研究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产生的重要理论背景。马克思认为,推动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转变的因素之一,是工业生产与科学知识的初步结合。例如,钟表其实就是“建立在手工艺生产和标志资产阶级黎明时期的学术知识基础上的。钟表提供了关于自动机和在生产中采用自动运动的观念。与钟表的历史齐头并进的是匀速运动理论的历史”。通过对蒸汽机在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转变过程中的历史考察,马克思揭示了工具机与动力机只有相互促进才能发展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技术是随着整个“机器体系”的发展而发展的规律。

  (三)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形成的科技背景。自然科学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产生的重要科学基础。马克思所处的19世纪被称为“科学的世纪”,此时以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为代表的第一次科学革命已完成,自然科学所有的领域经过材料与经验的积累,开始从经验层次上升到理论层次,第二次科学革命全面展开。18、19世纪,天文学、地学、物理学、化学、解剖学、生物学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自然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以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为代表的自然科学成就为人们探索自然界运动过程提供了丰富的事实和理论依照,深刻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统一及其过程的辩证性质。马克思在1860年至1862年间给恩格斯的信中多次提到他阅读达尔文著作的情况。

  此外由科学革命所引发的两次技术革命中,科学开始被自觉运用于指导技术的改进与创新,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日益密切,科学技术愈来愈普遍地被应用于社会生产的每个方面,成为19世纪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对此,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

  马克思、恩格斯从总体上考察科学技术,包括对科学技术的理解、科学技术的生产力性质、科学技术的历史作用与社会功能、科技异化等观点,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

  (一)科学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排除了形而上学的因素,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是人类通过实践对自然的认识与解释,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论概括。“现代自然科学和现代工业一起对整个自然界进行了革命改造,结束了人们对自然界的幼稚态度以及其他幼稚行为。”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工艺学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的全部过程,从而人的社会生活关系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的全部过程。”

  (二)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马克思在进行政治经济学研究时,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性质进行了分析,首次明白准确地提出了科学是生产力的思想。“资本是以生产力的一定的现有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在这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马克思认为,科学是生产力,但科学在物质生产的全部过程中不是起直接作用而是起间接作用的。科学由于有了机器为中介才变为直接的生产力,“另一种不费资本分文的生产力,是科学力量。但是,资本只有利用机器(部分也通过化学过程)才能占有这种科学力量。”马克思认为,社会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而且以知识形态存在,自然科学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它与物质形态的直接生产力既有区别,又相辅相成。

  (三)科学技术是伟大的历史杠杆。关于科学技术的历史地位,马克思把科学“首先看成一个伟大的历史杠杆,看成是按最明显的字面意义而言的革命力量”。马克思认为,科技应用于社会,不仅提高了生产资料的利用率和多样性转化,还拓宽了生产资料的利用范围,由此提高了生产效率。与此同时,马克思也看到了社会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十分强调社会需要特别是社会物质生产的需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根本动力。他认为,古代科学的产生首先源于社会生产的需要。古埃及人由于计算尼罗河水的涨落期的需要,产生了埃及的天文学家;由于尼罗河水泛滥而重新丈量土地的需要,产生了埃及的几何学;由于农业灌溉、手工业生产的发展,以及航海和战争的需要,产生了古代的静力学等。

  (四)科学技术的异化。科学技术异化是指人们在运用科学技术活动实现自身目的的过程中,科学技术成为一种独立的力量,转化成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反制人类自身。马克思主义关于科技异化的思想,潜在包含于其劳动异化理论之中。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劳动异化”概念。马克思在批判尤尔为科学的资本化辩护时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科学异化现象。马克思指出,“尤尔还证明,‘被招募来为资本服务的科学’在资本与劳动的一切冲突中虽然迫使工人‘无条件投降”,并保证资本享‘合法权利’,来充当工厂头脑并把工人降低到工厂的没有头脑的、没有意志的肢体的地位,然而资本招募来的科学并没有被用来压制‘被压迫阶级’”。在这里,马克思阐释了资本招募科学来压制工人,借助科学应用发明机器,而机器的应用使工人沦为机器的附庸。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异化的根源不是科学技术自身,而是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

  此外,马克思、恩格斯还探讨了关于科学的分类、科学与哲学的关系、科学方法、科学发展等许多问题,对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社会功能等进行了辩证的、深刻的认识,构成了内涵丰富、全面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科技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格外的重视科学技术创新工作,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与中国科学技术创新实践相结合,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快速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学技术强国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

  (一)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习主席指出:重视科技的历史作用,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自古以来,科学技术就以一种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习主席在对十六世纪以来世界发生的多次科技革命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从某一种意义上说,科学技术实力决定着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也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纵观人类发展史,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科学技术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当今世界,谁牵住了科学技术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学技术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习主席关于科学技术创新地位作用的论述,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历史杠杆的观点。

  (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在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中,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重要原因。结合当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的时代背景,以及牢牢把握高水平发展这个第一个任务,习主席指出,要以科学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强调科学技术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新质生产力是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适应新产业、重塑新动能的新型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要推动高水平发展迈上新台阶,是夯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物质技术基础的重要举措。

  党的二十大以来,习主席围绕“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何需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做出了系统论述与深刻阐释。习主席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系列重要论述、重大部署,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创新和发展,为我们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三)深度参与全球科学技术治理。科学技术具有世界性、时代性。习主席指出,科技是发展的利器,也有几率会成为风险的源头;强调要前瞻研判科技发展带来的规则冲突、社会风险、伦理挑战;要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参与全球科学技术治理。AI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当前,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产生深远影响,给世界带来非常大机遇;但也带来难以预知的各种风险和复杂挑战。人工智能治理攸关全人类命运,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习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提出全球AI治理倡议,为保障人工智能健康发展提供中国方案,体现出中国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新时代以来,习主席站在历史与时代的高度,深刻洞察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世界新军事革命的大趋势,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科学技术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围绕全面谋划科学技术创新工作、快速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努力建设世界科学技术强国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对科学技术创新路径、科技强国举措、全球科学技术治理、科学技术创新人才、科技体制改革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在新时代的新发展。